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每到冬天,就是北方人晒暖气,南方人晒太阳的时候 。毕竟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差异还是很大 。不过导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的罪魁祸首就是湿度 。实际上空气中的水分最多可以占到空气体积的4%,但是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空气中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和水,剩下二氧化碳等气体占比不到1%”,是笔者说错了还是小学的时候学错了?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教材中的空气成分示意图
实际上都没错,小学教材中空气的比例是按照“干空气”来算的,也就是说“干空气”中是不含水的 。而笔者提到的4%比例,就涉及到空气湿度的知识点了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敲黑板 划重点了!
空气湿度指的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也就是说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是不包含其中的 。而天气预报和湿度表中常见的湿度显示指的是“相对湿度” 。既然有相对湿度了,那就必然有“绝对湿度” 。这两者是怎么一回事?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绝对湿度”是啥?“相对湿度”又是啥?
我们假设空气在一个房间内,而房子空气中的水分都集中在一个瓶子里(是假设,不要太较真) 。瓶子的大小决定了整个房间内最大湿度的大小,而这个瓶子的大小是有极限的,也就是前文笔者提到的“4%”左右 。而这个“瓶子”内水的多少就是绝对湿度 。
也就是说,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叫作绝对湿度,单位是克/立方米 。空气的绝对湿度和空气的温度,压强都有关系 。在同等压强下,温度越高,绝对湿度越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汽也就越多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 所以绝对湿度非常低
而为什么天气预报中的湿度是以百分比来显示?这就是另外的“相对湿度”的概念了 。还是前面房子与瓶子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时间,“瓶子”并不一定是满的,而实际上“瓶子”内的水占整个“瓶子”的比例就是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和气压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缩写是RH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湿度计显示的是相对湿度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很多人仍不是非常重视湿度的变化,只有在“南方湿冷,北方干冷”、“蒸笼天”等极端条件下才会注意到湿度的存在 。毕竟湿度变化带给人们的感受是远不如温度变化直观的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比较适宜的空气湿度
不过湿度还是会影响人们的一些感受的,比如说风湿患者对空气湿度就非常敏感,而影响人们感受的湿度是相对湿度,也就是以百分比为单位的湿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气预报中的湿度是按照百分比来显示,而100%湿度的空气也不指的是整个人泡在水里的原因 。
关于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有着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流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下面情报君就来简单介绍下天气预报的各个环节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首先得有气象数据,各种手段去观测 。
气象观测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基础的数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地面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海洋观测等于一体的立体式观测系统 。其他国家也一样,大家的观测站都要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同时对大气进行观测,然后进行数据共享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收集数据,用高速计算机进行数值预报
有了基础的观测数据,下一步就是将这些观测数据通过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传递汇集,输入到高性能的计算机,通过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组,未来天气很快就被“算”出来(数值天气预报) 。各级气象台的计算机将国家下发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反映天气实况的天气图等各类图表,供预报员进行分析使用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对各类资料与数值产品进行综合分析
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预报员大神们集体“会诊”天气
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们也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 。这个环节叫天气会商,就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预报员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首席预报员对预报意见汇总后,经过判断分析,然后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根据预报结论,制作发布各种形式的预报产品
天气预报结论作出后,就可以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预报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站以及手机短信、96121、信息显示屏等媒体向公众发布,这就是你收看收听到的天气预报啦 。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怎么来的啊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