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2009 。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 。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 , 不同于专业和行业 , 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 3.1 学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
3.2 学科群:
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 。 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 4.1 科学性原则: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
4.2 实用性原则:
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
4.3 简明性原则:
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
4.4 兼容性原则: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
4.5 扩延性原则: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
4.6 唯一性原则:
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 6.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
6.2 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 。 共设62个一级学科 。 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 , 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 , 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 , 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 , 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 , 代码为710-910 。 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 , 不在标准中出现 。
6.3 本标准中学科排列次序和级别与学科重要程度无关 。
6.4 本标准纳入了成长中的新兴学科 , 萌芽中的新兴学科暂不纳入 , 充分反映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 并给学科的发展留有余地 , 使之成为开放型体系 。
6.5 在本分类体系 , 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 , 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 , 但其涵义不同 。
6.6 分类体系中的名称 , 原则上用学科名称 , 考虑实际应用及学科分类层次的需要 , 有少量“学科群”名称出现 。
6.7 一级学科根据情况 , 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 。
6.8 交叉或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 , 可在两处列类 , 只在一处给代码 , 其相关位置不给代码 , 在说明栏注“见×××·××××(代码)”或“参见×××·××××(代码)” 。
6.9 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 , 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 , 原则上取一个特征 , 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 , 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 。
6.10 本分类体系的学科遵循从理论到应用 , 从一般到个别 , 从抽象到具体 , 从通用到专用 , 从简单到复杂 , 从低级到高级 , 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 。
6.11 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 。
6.12 本标准对某些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及某些特殊学科的处理方法 。
6.12.1 分类表中的“信息科学”是指小概念 , 不包括“计算机科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部分 , 其性质与数学类似 , 排列在数学之后 , 考虑其发展前景 , 设为一级学科 。 “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都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 , 很难分开 , 故暂列在一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