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教育问题有哪些,教育现象有哪些典型例子( 六 )


身在学校之中 , 一切都是为了考试 , 人确实需要学习 , 可是考试就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吗?最终目的偏移 , 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变质 , 这是真理 , 更是事实 。
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 , 语文老师直接又含蓄的说;“我不是培养文学家 , 我只是教你们怎样在规范的层面上答卷 。 ”当然 , 数学老师并不是培养下一个华罗庚 , 物理老师并不是培养未来的丁肇中 。 学生们接受了“规范” , 殊不知失去了更多 , 而失去的那些很难再补救 。 有的人说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一心学习积累知识 , 到了大学才能谈创新谈个性的发展 。 其实 , 知识的不足可以补救 , 而创新思维的缺失确实很难补救 。 为了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 学校为我们推荐的一些课外探究课题(这本来就是一项补救工作) , 我从中选出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课题 , 争取组长的同意 , 可组长刚一听到这一课题 , 脸上轻松自在的笑容立刻不知去了哪里 , 有点为难的说;“这个课上都学腻了 , 换个别的吧 。 ”这也是“思维逃避”现象的表现 。 原本十分美妙的东西却成了“思维的阴影” , 这种思维定式一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造 。 缺失的东西在大学里能够补救回来吗?
现在考试题目的大量化 , 更是让学生们重复地、寻规踏矩地、按部就班地做习题 , 以达到“不用动脑”就能把题目很快答完的熟练程度 , 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质疑或向其它方向思考 。 这可能还不如《卖油翁》中的射技有点炫耀的资本 , 他们还有些实用的价值 , 这只不过是“手熟尔” 。 在当今的考试选人制度下 , 应试教育的现状很难改变 。 应试的海洋里 , 哪能泛起创新的浪花?
很多地方的高中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比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 , 乃至列入了考纲 。 多学些知识是好 , 但这也让人担忧 。 如果“应试”让这些美妙的知识同样变得枯燥、无味 , 甚至成为了“思维的阴影” , 那还不如不去学 , 让学生保留最初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 在空闲的时间里 , 找来几本关于相对论或量子物理的书 , 怀着那种激情 , 让独立的思维自由地进展 , 或许才能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 这要比在课堂上学来的更有意义 。 爱因斯坦说:“把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掉 , 剩下的才是教育 。 ”我们理解 , 被动的接受永远不如主动的寻求 。
学生的课外发展也越来越被动 。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学奥数、上特长班、参加艺考 , 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好几门特长班 。 发展特长很好 , 但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学 , 而是出于家长的要求或强求 , 很多比学校里的学习还被动 。 学习艺术原本的目的很自然 , 就是体会其中的乐趣 , 丰富精神世界 , 同时给他人社会带来好处 。 而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 , 这种学习就完全变质了 ,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损失 , 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本质应该是: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本性受到人为的干扰 。 人的学习和创造本性是很自然的东西 , 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下任其发展 , 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和力量 。 这种“人为的干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 社会经济可以用经济利益诱导其发展 , 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 物质利益的诱导和外加压力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 。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 人们的学习竞争还不是很激烈 , 学生还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 , 有一个较为自由自主的学习和创造环境 。 这也是那个时期欧洲的科学和艺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