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老舍的精彩片段( 四 )


5.老舍的《养花》【课文题解】
本文作者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满族人 。 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 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 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最多 。 《养花》一文, 文风质朴,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重点句子解析】
1.如此循环,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有益身心, 胜于吃药 。
“如此循环”就是像这样循环的意思, 指“我”工作的时候, 总是先写一会儿再到院子里看看, 浇浇这棵, 搬搬那盆, 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 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 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 比吃药效果还好 。
2.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
这两句话直接道出养花的乐趣, 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 作者对养花乐趣的总结十分辩证, 耐人寻味 。 “喜”和“忧”、“笑”和“泪”、“花”和“果”、“香”和“色”, 既一一相对又紧密联系 。 欣赏自己养的花, 和观赏他人养的花, 感觉是不大相同的, 因为欣赏自己养的花, 就是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一种自豪感和期待之后的成功感、欣慰感 。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养花情趣 。
【分段及段意】
按材料的性质, 各自然段相对独立, 可分为七段 。
第一段:写养花的目的 。
第二段:写养的是什么花 。
第三段:写怎样养花 。
第四段:写养花须付出劳动 。
第五段:写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果实的乐趣 。
第六段:写养花也有忧伤 。
第七段:总述养花的乐趣 。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作者写自己的养花实践, 切身体会到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
【写作特点】
1.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像对老朋友叙谈家常, 读起来亲切、自然 。
2.课文围绕中心, 写得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 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前后照应运用自如 。 例如前面写到:“我得天天照管它们, 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后边写到, “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 感谢我不感谢”;前面写:“一到夏天, 满是花草……”, 后面写“花虽然多, 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 ”这样写就使文章结构严谨 。
【知识延伸】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北京人, 满族 。 他一生创作丰富, 著名的长篇小说有《月牙》《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 老舍是一代“语言大师”, 有驾驭语言的本领, 尤其善于运用北京话, 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形成一种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 他的《趵突泉》《我家的猫》《草原》《养花》《林海》等曾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
6.学习老舍《养花》的写法,选择一种喜欢的花写一个片段养 花
老舍非常喜爱花, 也爱养花 。 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 因此, 花开得大小好坏, 都不再意, 只要开花, 对花他很有感情, 看到一棵好花死了, 会难过的流泪 。 所以, 注定他无奇花异草, 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 。 当然, 不等于不管 。 不付出劳动, 一棵花也不能养活 。 尤其他写作累了, 把花鼓捣一番, 便是极好的休息 。 每当秋天, 他养上好多菊花, 次第开放了, 就热情邀请请朋友来, 一同观赏, 分享开放的喜悦 。 喜悦中, 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 毫不吝惜 。 其实, 这一切都是老舍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 在院内, 他亲手栽下两棵柿树, 一方水土下, 一抹阳光里, 已然枝繁叶茂, 一嘟噜一嘟噜柿子, 坠弯枝头 。 老画家于非暗曾为老舍绘“丹柿图”, 并题语:“老舍家有菊花, 见丹柿满树, 亟图之 。 ”清秋时节, 地上菊花盛开, 枝头柿子彤红, 上下交相辉映, 确是壮观, 难怪触动了画家情怀 。 后来, 老舍夫人胡 青女士称这小院为“丹柿小院”, 是否缘于此呢, 仅是我揣测而已 。

推荐阅读